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市場獲悉,基礎油2月12日漲上漲150元/噸,2月13日漲了550元/噸,合計共漲了700元/噸。各大廠家紛紛表示:這次漲的太“驚喜”!開春早訂了貨的客戶,或許因為廠家年前多少囤了些油,能按年前的底價把貨出了。但現在,不好辦了,封盤,即使有貨也不賣了,而各大主要品牌潤滑油將于近日執行最新的上調價格。
從潤滑油朋友圈大數據看,潤滑油漲價潮仍然在持續發酵。業界專家表示,2017年將是潤滑油行業迎來拐點的一年。一邊是火焰 一邊是海水,市場呈現出明顯的“冰火兩重天”現象。低端產能的潤滑油產品,將在原料漲價的沖擊下被洗牌、整合,大品牌的潤滑油產能,將持續上升,低價競爭的市場亂象,將得到一定的緩解。同時受到漲價潮的影響,在相當一部分時間內,無論是優秀廠家的銷量,還是經銷商的銷量都會呈現上漲趨勢,甚至出現潤滑油行業多年未見的供不應求的局面。
漲價潮倒逼洗牌 品牌集中度提高
隨著中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,宏觀經濟增速下降,與潤滑油產業相關度高的核心產業大幅度萎縮,產業整合淘汰落后產能,高檔產品普及帶來的換油期延長,對中國潤滑油市場的規模產生深刻的影響。在潤滑油產業中,工業潤滑油與煤炭、鋼鐵、水泥等重化工行業關系密切,受行業兼并重組、淘汰高耗能落后產能等影響較大,需求量明顯減少。
與此同時,我國高品質潤滑油需求量占潤滑油整體需求量逐年上升,高品質潤滑油逐漸取代原有低端產品,成為各類終端用戶的主要選擇,其原因包括:第一、制造業裝備水平迅速提高,大量精密、自動化設備需要高品質、個性化潤滑油產品確保其有效運行;第二,我國潤滑油工業水平提高,已經能夠為終端客戶提供各類高品質、個性化、差異化的潤滑油產品;第三,在政策層面上,國家大力推廣“合理潤滑”的理念,倡導通過選擇高品質潤滑油產品減少因潤滑不當導致的各類損耗,提高經濟效益。
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汽車、機械設備上以減少摩擦,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或半固體潤滑劑,主要起潤滑、輔助冷卻、防銹、清潔、密封和緩沖等作用。
業界專家表示,散亂弱小的產業格局無法支撐一個汽車和設備潤滑大國的戰略需求。在國內潤滑油市場需求量的下降的情況下,許多規模潤滑油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,占據行業的制高點和主流位置,同時由于潤滑油技術的提升,國內外品牌在產品品質和功能上越來越同質化,再加之經濟新常態下潤滑油客戶變得越來越理性,導致整個行業的品牌集中度會越來越高。隨著潤滑油市場的品牌集中化,為中國潤滑油的領先品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。
業界人士認為,漲價意味著成本升高,雖無法避免,但其產生的競爭與生存壓力也對市場、行業有著積極的調節作用?;A油、添加劑、稅費、運輸成本、包裝成本等價格的不斷上漲,勢必將淘汰一批無力應對高價成本的小廠家,同時也在倒逼國內潤滑油廠家向國際品牌和高端市場靠攏。
比“倒閉潮”更可怕的是“低價競爭”
2016年下半年以來,受減產、限產的影響,包裝、紙箱包裝、鐵桶包裝等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,運輸政策的調整也讓運費走高,作為潤滑油主要原料的基礎油價格更是一路上揚。受供求關系以及政策影響,添加劑價格上漲,維持歷史高位。潤滑油產業鏈上游的漲價因素造成潤滑油廠家成本高企,受市場需求下降和成本提升的影響,近年來,潤滑油及其下游企業“倒閉”、“關?!?、“破產”、“拖欠工資”、“業績下滑”、“虧損”等消息動搖人心。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嚴重,很多企業要么沒生意,要么靠低利潤走量維持生存。
長此以往的“亞健康”運營模式成為企業的致命傷,部分中小企業被拖累到出局成為必然結果。然而,除了外部環境,內在的惡性競爭也在吞噬潤滑油行業的好光景。為了維系客戶、保證有生意可做,一些企業不惜以“保本”姿態賣貨,加重了更多中小型潤滑油廠家倒閉風險?!皟r格多低的生意都有人做!”現在看來,比“倒閉潮”更可怕的是“低價競爭”。
在買賣市場里,買東西嘛,當然要挑便宜的買,可關鍵的問題卻是,在客戶無法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別的情況下,賣家無底線的經營,最終擾亂了市場,出現了餓死同行,累死自己,坑死企業的行業亂象。
有業內人士分析,在潤滑油領域,國際與國內潤滑油制造商本輪大面積集中漲價,主要因素還是成本倒逼,而行業巨頭將借此進行市場大洗牌。
行業評論:
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。潤滑油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最終目的是滿足用戶和消費者的需求,主攻方向是提高潤滑油品的供給質量,根本途徑是深化企業改革?!皳寗e人的單,斷自己的路!”以低價接單的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,看似迫不得已的個體選擇卻在危害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。這樣的經營模式持續不了多久,而且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,企業也喪失了從產品開發、工藝創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,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,到頭來會發現這是條死胡同。
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,臨大勢貴在順而有為。漲價潮之下,面對潤滑油行業上游成本增加、市場需求總量減少、消費者對品質要求提升等諸多問題疊加、各種風險隱患交匯的挑戰,在“漲”與“不漲”的價格戰博弈中,靠技術創新驅動,靠產品質量立足,靠品牌優勢說話。惟不忘初心者進,惟從容自信者勝,惟改革創新者強。